茶道在日本是一種儀式化的藝術、為客人奉茶之禮術。原稱“茶湯”(茶湯、茶の湯)。與其他東亞各國茶儀式一樣,都是一種為品茶而發展出來的特殊文化,但日本茶道在內容和形式有所不同。茶道歷史可以追溯到13世紀。最初是僧侶用茶來集中自己的思想,后來才成為分享茶食的儀式?,F在的日本茶道分為抹茶道與煎茶道兩種。
現代的茶道,不僅僅是喝茶,由主人準備茶與點心(和果子)招待客人,而主人與客人都按照固定的規矩與步驟行事。除了飲食之外,茶道的精神還延伸到茶室內外的布置;品鑒茶室的書畫布置、庭園的園藝及飲茶的陶器都是茶道的重點。[由重慶中國青年旅行社編輯]
茶道具
煮水
爐:位于地板里的火爐,利用炭火煮釜中的水,用于十一月至四月(茶道稱之‘火’的季節)。
風爐:放置在地板上的火爐,功能與爐相同;用于五月至十月之間氣溫較高的季節(茶道稱之‘風’的季節)。
柄杓:竹制的水杓,用來取出釜中的熱水;用于爐與用于風爐的柄杓/切口在型制上略有不同。
蓋置:用來放置釜蓋或柄杓的器具,有金屬、陶瓷、竹等各種材質;用于爐與用于風爐的蓋置在型制上略有不同。
水指:備用水的儲水器皿,有蓋。
建水:廢水的儲水器皿,與水指相似但無蓋。
茶罐
棗:薄茶用的茶罐,上寬下窄形似“棗”。
茶入:濃茶用的茶罐。
仕覆:用來包覆茶入的布袋。
茶杓:從茶罐(棗或茶入)取茶的用具。
茶碗
茶碗:飲茶所用的器皿。
樂茶碗:以樂燒(手捏成型低溫燒制)制成的茶碗。
茶筅:圓筒竹刷,乃是將竹切成細刷狀所制成。
茶道的歷史
日本鐮倉時代的臨濟宗留學僧南浦紹明在宋朝時來到中國,將徑山茶宴帶回日本,成為日本茶道的起源。18世紀江戶時代中期國學大師山岡俊明編纂的《類聚名物考》第4卷中記載:“茶宴之起,正元年中(1259年),駐前國崇福寺開山南浦紹明,入唐時宋世也,到徑山寺謁虛堂,而傳其法而皈。”
中國徑山茶宴進入日本之后,日本很快就發展出自己的風格與流派。最著名的是千宗旦(千利休之孫)之子所創設的三個流派:表千家流的不審庵、里千家流的今日庵以及武者小路千家流的官休庵,合稱三千家。
茶室
茶室是為了茶道所建的建筑。大小以四疊(塌塌米)半為標準,大于四疊半稱做“廣間”,小于四疊半者稱作“小間”。
水屋:位于茶室旁的空間,用來準備及清洗茶道具。
躙口:茶室特有的小型出入口,進出需跪著膝行 (標準現格是寬一尺九吋五分 高兩尺兩寸五分)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