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當屬青藏高原,青藏高原的遼闊,震撼心靈的氣勢是無法言喻的。記得以前聽誰說過,當初李娜唱《青藏高原》的時候,最后的唱高音無法唱上去,演繹不到理想的效果,可是當她親自去到青藏高原,站在這片遼闊的草原上就自然而然的唱上去了,看來只有親身體會才能領悟到其中的奧妙。有個謠傳,說藏族人一生只洗三次澡,出生的時候洗第一次,結婚的時候洗第二次,去世的時候洗第三次。如今去過西藏的人都知道這顯然是無稽之談了,但由此可見,同內地的各族風俗一樣,生育、婚嫁、喪禮也是藏族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三件大事。其實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很多人也在改變,不像謠傳的那樣。
整個青藏高原還包括不丹、尼泊爾、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的部分,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極”之稱,是亞洲很多大河的發源地。青藏高原有多美,我們現在就一起去看一下。大家初次去到高原,都會出現或重或輕的高原反應,不過會有一個時間適應的過渡。在青藏高原,人們既可以看到以保護高原特有的綜合性自然生態系統為目的的保護區,如擁有高山寒漠、草原與森林等山地垂直帶的珠穆朗瑪峰保護區;也可以見到以保護某一特殊植被類型或珍稀物種為目的的保護區,如以保護熱帶季雨林為主的墨脫保護區和專為保護林芝巴吉的古老巨柏林而設置的保護點。在青藏高原上,生活著大約210種野生哺乳動物,占全國總種數的50%左右。在這些野生動物中國家一、二級保護種占有很大比例,大熊貓、金絲猴、藏羚、野牦牛、藏野驢、盤羊、雪豹、羚牛、白唇鹿、梅花鹿等著名動物都在其中。青藏高原地區有維管植物12000種以上,占全國總種數的40%左右,桫欏、巨柏、喜馬拉雅長葉松、喜馬拉雅紅豆杉、長葉云杉、千果欖仁等珍稀瀕危植物都在這一地區有分布或特產于此。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杜鵑花種類最為豐富的地區,有“杜鵑花王國”之譽。而這些珍稀動植物均是青藏高原自然保護區的主要保護對象。
青藏高原上的民族文化也是值得欣賞的,藏族歌舞和藏戲都不能錯過,在我的眼里,草原上的人們都是能歌善舞。藏民性情豪邁,相信大家會相處得很愉快,他們歌唱到高潮的時候往往會載歌載舞。我們在電視里面也會看到他們男女老少手拉手圍成一個圈的跳舞,這是藏族的群體舞—跳果諧,跳果諧這種舞蹈是以頓地開始,踏足為節奏,邊唱邊跳,以往跳果諧有男女各聚一邊的習俗,但現在則已混雜一塊。跳弦子”也是群體舞,年輕男女在胡琴伴奏下共舞,內容多敘述男女的愛慕之情或農村的田間工作。“卓”和“熱巴”是屬于技巧性較高、動作奔放強烈的藏族歌舞,“卓”流行于藏南,舞者腰系大鼓,邊擊邊舞;“熱巴”流行與藏東和川、滇一帶,由一男一女共舞,男手執銅鈴,女一手抓圓鼓、一手拿槌,繞著圓圈婆娑起舞。藏語稱藏戲為“阿吉拉姆,是結合歌舞、道白、劇情的綜合藝術。藏戲相傳起源于十五世紀,而發展成熟則在十七世紀以后。傳統藏戲的演出并沒有特定的舞臺、布景,一般多在城市、村子的廣場上便唱將起來,演員們在廣場上圍成一個半圈,輪到自己出場時便出列表演,其余時間則在行列中擔任和音幫腔。戴面具是傳統藏戲的一大特色,藏戲的面具造型別致、栩栩如生,面具主要有兩類:神、人等角色戴平面面具,牦牛、狗等動物戴立體面具。傳統藏戲的題材多具有宗教色彩,以佛經典故、歷史故事和神話傳說居多,“文成公主、“卓瓦桑姆”、“諾桑王子”、“朗莎姑娘”、“蘇吉尼瑪”、“白馬文巴”、“頓月頓珠”、“赤美滾登”為著名的八大藏戲。藏歷六月底到七月初的雪頓節(藏戲節),是一年中藏戲演出的最高潮,藏民都聚在林卡,一邊吃酸奶酪,一邊觀賞藏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