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門關又名西陘關,位于中國山西省忻州市代縣縣城以北約20公里處的雁門山中,是長城上的重要關隘,與寧武關、偏關合稱為“外三關”。2001年,雁門關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偏關位于偏關縣黃河邊,轄邊墻四道,總長數百公里,至今仍有三十公里保存較好,全部包磚,高聳河岸,甚為壯觀。“雄關鼎寧雁,山連紫塞長,地控黃河北,金城鞏晉強。”這是古人對偏關的贊譽。早在戰國時期,這里就是趙武靈王破林胡的戰場,唐朝名將尉遲敬德在關東建九龍寺,宋代楊延昭威鎮三關。現存關城為明洪武二十三年始建,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雁門關由關城、甕城和圍城三部分組成。關城城墻高10米,周長約1公里。墻體以石座為底,內填夯土,外包磚身,墻垣上筑有垛口。
雁門關的圍城隨山勢而建,周長5公里多。城墻的南端分別與關城的東西兩翼相連,向北則沿著山脊延伸到谷底合圍,合圍處建有城門。圍城以外還筑有3道大石墻和25道小石墻,起到屏障的作用。
雁門關兩側群峰挺拔,山勢陡峭,中間夾一小路盤旋曲折,穿城而過。關城正北的山崗上有明清駐軍的營房舊址,東南有練兵的校場。西門外有關帝廟。東門外有靖邊祠,祭祀戰國名將李牧,現僅存石臺、石獅子、石旗桿和數通明清碑刻。
關城以西的舊關城俗稱為鐵里門。兩關之間用石砌長城相連,并建造了敵樓、烽火臺等,形成一組完整的防御體系。在舊關城附近有一段明代建造的白草口長城,是中國目前保存最完好的長城段之一,該段長城全長5033米,墻高6-8米,底寬5米,頂寬3米。每隔120米左右,便建烽火臺和敵樓各一座,在險要的地段,還設置了堡寨、壕溝和暗門等。它的東西兩端向北延伸后,最終與外長城相連。
在關城周圍和山下還有關署、東城兵盤、西城兵盤、點將臺、六郎城、新廣武城、舊廣武城等六十多處明代遺址和遺跡,也都是雁門關防御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雁門關素有“九塞尊崇第一關”美譽,南控中原,北扼漠原,是中國古代關隘規模宏偉的軍事防御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