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善面
1.將面條煮熟后挑入碗中;
2.將火腿腸、番茄切成片,鋪在面條上;
3.將燒沸的雞湯淋在面碗中,撒上蔥花即可。
兼善湯
1.水發魷魚、海參改絲,干貝蒸肥搓散,熟火腿、冬菇、番茄改指甲片,菜心沮熟。
2.取炒鍋加清湯、調料,下主輔料,煮開起鍋,入大湯罐即成。
兼善包
說北碚的美食,那不得不提兼善三絕,這是具有北碚城市精神與人文情懷的三道小吃。
位置:海旭花園酒店
主要為“兼善面”、“兼善湯”、“兼善包”,于1940年創立于重慶市北碚兼善餐廳,由實業家盧作孚、張**和、張祥銀開辦,取用《孟子》“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之名句定店名。馮玉祥、孫科、郭沫若、老舍等,常在該店作客。50年代后鄧小平、賀龍、劉伯承曾兩次在該店進餐,現兼善餐廳位于海旭花園酒店。
“兼善三絕”屬正宗傳人
品嘗北碚美食,首屈一指的自然是口碑好的“兼善三絕”了。每種食品的制作者都是一脈單傳,這樣可以保證傳統原味不會走樣。至于“三絕”配料,其食材也是簡單易得——兼善包是純手工和面制皮,其餡料是醬肉、馬蹄和火腿;兼善面是傳統水面、火腿腸和雞湯;兼善湯配料中有海味、雞蛋、陳醋和胡椒。
老舍最愛兼善湯
上世紀四十年代中葉,老舍在北碚故居創作《四世同堂》時,胃病犯了,吃不下任何東西,也無法繼續寫作。老舍的妻子聽聞“兼善三絕”口碑不錯,便買了碗兼善湯帶回家給他吃。老舍吃后,感覺湯味酸辣可口,很喜歡這個味道,便經常讓妻子買給他吃。“自從吃了兼善湯,老舍的胃口打開了,寫作也有了靈感,于是他提筆繼續創作完《四世同堂》。”
小吃探源
緩解厭食和酒力 顧客稱絕
兼善餐廳于1940年9月在著名的愛國主義實業家盧作孚先生的倡議下開張,當時銷售的小吃就是兼善湯、兼善包和兼善面。顧客就餐時發現,這三種食物有兩種功效,一種是針對厭食癥的人,先喝湯再吃包子和面,可以增進食欲。一種是針對喝酒后的人,吃點包子暖胃后,酒后再喝湯,湯可以緩解酒力。“三種食物一起吃可以緩解厭食和酒力,北碚乃至重慶只此一家,顧客對此稱絕了,‘三絕’由此而來”,并數度被評為“中華名特小吃”、“重慶市名特小吃”等。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