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哩雞、咖哩飯,印度手拋餅等等等等這些印度風味受到很多中國民眾的喜愛,這么容易上口,卻是因為這些菜品都是為了適應中國市場而已經被漢化了,真正的印度大餐又有幾人吃過呢?正宗的印度口味又是怎樣的呢?重慶旅行社(m.sd0635888.com)為你詳細講述。
印度人吃飯少不了辣椒
邊吃飯邊“滅火”印度菜如此刺激你的味覺
曾有人說,凡來印度生活的外國人,必須要闖過“兩關”一是要經得住印度酷暑的烘烤,二是要吃得下印度飯。印度雖然氣候炎熱,但當地人卻喜食辛辣食物,南北都一樣。
尤其南印度食品更是火辣,菜幾乎一律以黃色咖喱和一種名為“馬薩拉”的香料為作料,菜一上桌,幾乎全為清一色的黃色,其濃烈的辛辣味讓人無不汗流浹背,連印度人自己在吃飯時都要準備好一大杯涼水,以便隨時“滅火”。
難怪許多喜歡中國菜的印度人更偏愛中國的川菜,或許辣得“異曲同工”吧。其實不光是川菜,無論是所謂的“上海菜”還是“香港菜”,到了印度的餐館無不改頭換面,被弄得辛辣無比。
青菜經濃湯一熬,全成了“糊糊”
對于中國人而言,印度菜辣還可以忍受,但“糊”卻讓人難以理解。
印度蔬菜原本品種繁多,可除西紅柿、洋蔥、小玉米等少數色澤鮮艷的蔬菜或被做成沙拉,或原封不動在盤中點綴主菜外,其余的綠葉菜都在下鍋前被搗得“粉身碎骨”,經濃湯一熬,全成了“糊糊”,原有的清脆和鮮嫩蕩然無存。
可“糊糊”自有印度的吃法。印度人常以一種被稱為“馕”的面餅為主食。就餐時分,無論在高級餐館還是在街頭樹陰下,時常可看見印度人撕下一塊馕,蘸上菜糊、湯汁以及用豌豆、綠豆、紅豆、鷹嘴豆等各類豆制品熬成的豆湯,津津有味地吃著。
曾有營養專家說,盡管受宗教影響,印度吃素的人很多,有的甚至連雞蛋也不吃,但靠著這種面餅裹糊糊以及眾多奶制品,印度人的身體依然很壯實。
印度大餐——好看卻難下咽
印度民族眾多,既有數億以牛肉為主食的穆斯林,也有更多將牛奉為神物,只吃羊肉、雞肉和魚肉的印度教徒,而印度東北部的少數民族則十分喜愛豬肉,飲食習慣可謂不盡相同,但手抓飯的用餐方式卻基本一樣。
每個人吃時用右手將飯菜反復攪拌和勻,然后用右手拇指、食指和中指將飯菜撮起送入口中。不過,手抓飯只限于自己家里或非正式場合,在上檔次的餐館用餐或出席正式場合,印度人耍刀叉的技術要比中國人高出不止一籌。
不久前,我有幸在印度南方品嘗到了一種非常出名的芭蕉葉飯。主人先給每個人面前鋪上一張剛采摘下來的翠綠芭蕉葉,然后挨個布菜。先是一小團白色的鹽巴,接著便是用芒果釀成的泡菜,黃中帶紅,煞是好看,此外還有蒜茸、卷心菜泥再加上一張薄餅,芭蕉葉正中擺著用當地稻米做成的白飯。
菜上齊后,紅、黃、綠、白各色爭相輝映,令人賞心悅目,加上芭蕉葉不時滲出的陣陣清香,讓人不由得胃口大開,就連同行的一位不住嘮叨“受不了印度菜辣味”的英國女士也連連叫好。可等到吃兩口后,才發覺這“芭蕉飯”的視覺效果與品嘗效果真有天壤之別,且不說辛辣無比,就連那讓大家耳目一新的“芒果泡菜”也酸中帶苦,苦中帶澀,實在無法下飯。
“印度拋餅”不是印度菜
近年來,中國菜在印度頗受歡迎,在全印度十分紅火,大小餐館的菜單上均標有中國菜。我們此間遇到的印度人,十之八九對中餐很感興趣。
市場上的小販兒
有意思的是,我們在新德里從未見過國內風行的印度拋餅,當地也少有人聽聞。只有一個朋友在印度北部城市親眼見過,但那也是用死面發成的,全無國內印度拋餅松、軟、香的口味,更讓人啼笑皆非的是,國內所謂正宗的“印度拋餅”居然還有豬肉餡的,要知道豬肉在印度幾乎是沒有市場的。
經仔細打聽,我認為,國內印度拋餅的真正發源地應是東南亞和香港。由于那里居住著大批印度移民,為了謀生,他們在開餐館時,迎合了當地人的口味,推出了拋餅。沒想到這輕輕一拋,居然也給中國人拋出了印度菜的好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