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名中國的云南十八怪,相信大家不會陌生,到了云南,有些糕點、糖果類的小食品包裝盒上,也印著“云南十八怪”的圖案,一些人會買上幾盒帶回去當贈人的禮物。
云南十八怪充分表現了云南的地域特征和多民族文化傳統,把這“十八怪”細分一下,重慶旅游網將其分成4類:
民俗類:背著娃娃談戀愛、姑娘喊老太。
環境類:這邊下雨那邊曬、四季衣服同穿戴、鮮花四季開不敗、石頭長在云天外、兩湖相通魚不往來。
用具類:斗笠反著戴、竹筒當煙袋、草帽當鍋蓋、火車沒有汽車快。
商品類:三個蚊子一盤菜、粑粑叫餌塊、雞蛋串著賣、過橋米線人人愛、牛奶做成片片賣、螞蚱當作下酒菜、好煙見抽不見賣。
其中,多數的“怪”好懂,但有3條比較難理解。
一條是“姑娘喊老太”。姑娘怎么喊作“老太”呢?按習俗,妻子對丈夫的妹妹,稱小姑。但昆明人稱小姑為“姑太”或“姑老太”,外地人很不理解,認為把姑娘喊作“老太”很奇怪。另一條是“好煙見抽不見賣”。這是何苦呢?云南人為自己出產的一流卷煙感到自豪,卻也為在自己家門口買不到好煙而感到困惑。這其中的奧秘也許只有香煙廠和煙草公司知道。
另一條是“兩湖相通魚不往來”。說的是云南的高原湖泊眾多,其中撫仙湖與星云湖由一條海門河相連,河兩岸風光優美,古跡甚多,有一巨石稱作“界魚石”,兩湖的魚以此為界,堪稱一奇。在隔河中段一石碑上刻著一首詩:“星云日向撫仙流,獨禁魚蝦不共游。豈是長江限天塹,居然咫尺割鴻溝。”星云湖的大頭魚和撫仙湖的抗浪魚以此石為界,抵石而返,不相往來,傳為佳話。
第三類就是“小和尚可以談戀愛”。和尚不是應該戒色的么,在云南的小和尚怎么就能談戀愛呢?在向大家揭開謎底之前,先看看亞洲其他一些你難以理解的寺廟,這些寺廟的僧人也是可以抽煙、泡吧、結婚的。
在傣家山寨,你常會看到披紅掛綠的小男孩在喜氣洋洋的家人和一大幫花枝招展的小樸哨簇擁下,敲鑼打鼓地去奘房剃度--既可以抬高身份又不需要嶄斷情絲,這樣魚與熊掌可以兼得的美事,在云南這片旖旎的風光和輕松愉悅的民風中成了一件再自然不過的事。
傣族:當過和尚才是有學問的人
相傳小乘佛教最早的教派曾聆聽過佛祖釋迦牟尼親口傳教和布經,他們認為人若生前不積善修行,死后就會入地獄受苦受難;“為人行善,善多我德,德多我仙”。小乘佛教幾乎成為傣族全民性宗教,傣族地區有村就有寺,到寺院賧佛,人所必為。小乘佛教提倡出家修行,西雙版納傣族男子過去從兒童時代起,必須要過一段脫離家庭的寺院生活。
傣族認為只有當過和尚的人才是有教養有學問的人,才會受到社會的尊重。沒當過和尚的人被稱為“巖百”、“巖令”,即沒有知識、不開化的愚人。小乘佛教各派僧侶按其年齡和修養劃分成不同僧階,僧階決定其在寺院中的地位。初入寺受戒者被稱為和尚,和尚又有大小之分,傣語稱帕異(大和尚)和帕囡(小和尚)。
“小和尚談戀愛”的風俗
在傣族,每年農歷的三、四月分,便是傣族姑娘選郎、傣族小伙子求婚的季節。這個時候,傣族姑娘會把自己親自做好的黃燜雞擺到寨子的街頭,之后,她們就坐下來靜靜地等候愛情的降臨了。奇怪的是,這時的傣族姑娘在自己長長的裙子下面還藏著一只袖珍小木凳,這便是傣族姑娘為什么穿長裙的一個原因了。
山寨里若有小伙子看上了某一個賣黃燜雞的姑娘,他就會前來真誠地蹲在姑娘的面前,竭盡全力來贊美姑娘的黃燜雞,并試探著詢問這黃燜雞是否已經有人預定了。若姑娘看不上眼前的小伙子,便會借口說已經有人預定了,但還是可以賣給小伙子,意思是要小伙子出錢把黃燜雞買走,而實際上此時的小伙子便會知趣地離開。若姑娘看上了眼前的小伙子,姑娘便會微笑著說:我的黃燜雞做的并不好,但卻是我自己親手做的,要把它送給我最喜歡的人。惟有這個時候,姑娘才會從自己的長裙里把那個藏掖著的小木凳拿出來,讓小伙子坐下來繼續交談。待到了一定的程度,姑娘會說:這里人多,咱們到后面的竹林里去吧。這時,姑娘和小伙子便會雙雙進入竹林開始了自己的戀愛過程。
在傣族,是男嫁女。男孩子到了一定年齡是要嫁出去的,而女孩子到了一定年齡則會把女婿娶回家門。但是,在傣族,又是很重視男孩教育的。傣族是一個信封佛教的民族,男孩子很小就被送進佛寺當和尚,在這里學文化,但他們學習寫的文字卻是傣文,而女孩子是進學校,學漢語。這就有了一個很奇特的現象,經過這樣的教育方式的傣族青年,男孩子會寫傣文而不會寫漢字;而女孩子會寫漢字卻不會寫傣文。
傣族是個崇尚知識的民族,特別是傣族少女非常仰慕有文化的男孩。若誰家的男孩子沒有進過佛寺,學不到文化,是不會贏得姑娘的青睞的。
在傣族,少男少女從很小就開始了談戀愛,這便有了“小和尚談戀愛”的風俗習慣。在我們去打洛的路上,在有些鄉鎮的街頭,就看到有好些很小的男孩子,身著和尚服飾,騎著自行車,后面帶著如花似玉的傣族少女在街頭穿行。這是一個清青春醇的愛的故事,它帶著濃濃的民族風俗,在這地處群山深處的傣家山寨,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