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地處我國大西北,自然風光與萬千美食都吸引著眾多游客,小編這里為大家介紹敦煌的美食。在敦煌,當地的人喜食羊、雞、牛肉、驢肉,對面食制作尤其講究。敦煌手工臊子面,切面講究,拌湯鮮美,百吃不厭;敦煌黃面,細如龍須,長如金線,香味溢口;敦煌飲食的另一特點是川味,尤其是在夜里,街邊隨處可見麻辣燙的小攤。但是所有的這些當中,最有名還是要數敦煌釀皮子,其味辣涼,柔韌爽口,是不可不嘗的美味。
NO1.敦煌釀皮子
敦煌釀皮子是歷史悠久的一種民間小吃、本地快餐。釀皮子是一種麥面制品,入口細膩潤滑,酸辣筋斗、柔韌可口。把弄好的釀皮子切成細長條,放幾片面筋,加上一些蒜汁、醬油、香醋還有芥茉之類的調料便可食用。
NO2.敦煌臊子面
敦煌臊子面是一種傳統手工麥面制品,或許你會疑惑, 臊子面不是西安的特色小吃嗎,其實臊子面同樣是敦煌的傳統面食,用臊子面待客,是敦煌人最好的款待。吃一碗臊子面,還會使什么疲勞都消失了,去敦煌看莫高窟的的同時,還不妨試上一碗臊子面。
NO3.漿水面
漿水面在敦煌八大怪中排第三,是以漿水做湯汁的一種面條。其味酸、辣、清香,別具一格。漿水菜的菜以芥菜(花辣菜)為佳,漿水面廣泛流行于敦煌家家戶戶,它含有多種有益的酶,能清暑解熱,增進食欲,是夏季常見小吃。
NO4.驢肉黃面
“天上的龍肉,地上的驢肉”是在敦煌對吃流行一句話。驢肉黃面,可是離開敦煌就找不到的美味!作為八大怪之四,黃面一盤不足10元,驢肉論斤賣。面細如龍須,長如金線,柔韌耐拉,調湯或加菜食用,香味溢口。
NO5.羊肉粉湯
羊肉粉湯是敦煌有名的傳統小吃。因其選用敦煌本地飼養的膘肥體壯羯羊,所以味道更為鮮美。食用時,先將骨湯兌水,放人適量生姜等香料煮沸,再將熟肉切成薄片與切成塊的涼粉盛人碗中,舀入沸湯。濃濃的羊湯羊肉不僅能補虛益血,開胃健脾,還能祛濕氣避寒冷,暖胃寒,特別適合冬天吃。
NO6.杏皮水
杏皮水是敦煌當地特色的飲料,以當地特產的李廣杏為原料,與酸梅湯有些相似,但口感要較為柔和一些,物美價廉,不僅好喝,而且解暑。在敦煌的大街小巷、各個超市、各個景點門口以及沙洲市場都可買到,價格為3元/份。
NO7.敦煌雜割
牛雜割是西北穆斯林的一種傳統的早餐食品。牛羊雜割,據考證在明代《徐霞客游記》中就有關于穆斯林做雜割的記載。河州人制作雜割方法很精致,具有特殊風味,受到人們的好評。選用的雜割,必須是當天宰的牛的頭、蹄、肚和心肺等,隔了夜的就不易洗凈。洗雜割要用流水,經過嚴格的燎、刮、燙、漂、洗等工序后,即用猛火煮20分鐘左右,把湯全部倒出,然后加開水,下調料,用文火燉煮。調料多為草果、黑(白)胡椒、食鹽、花椒,以及少量姜片等。當燉到筋骨自然脫落時,肉也就爛了,然后把雜割撈出鍋,放在案板上。湯中加上牛油和味精,即可食用。每碗割幾片雜割,澆上雜割湯,有的泡麻花,有的泡鍋盔??芍^物美價廉,十分可口。
NO8.泡兒油糕
泡兒油糕是敦煌賓館根據民間傳統方法創出的一種風味食品,因其色澤黃亮,表面膨松如輕紗,結有密密麻麻的珍珠小泡,故而得名。都說油炸食品不宜多吃,可是它的美味充滿誘惑,用新鮮植物油油炸而成,健康系數相對來說要好很多。
?
NO9.絲路駝掌
絲路駝掌(又名雪山駝掌)在古代的絲綢之路上,駱駝是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它能在戈壁沙漠中長途跋涉,主要憑借那四只堅實的駝掌。由于駝掌全部是筋,其營養價值很高。但駱駝壽命長,一般很少宰殺,所以駝掌很難尋覓,它與熊掌一樣名貴。絲路駝掌的制作方法:取駝掌一只泡軟洗凈,加雞一只,配佐料,下鍋燜煮七至八小時,待筋爛肉離骨時撈出,將筋肉切片分別裝在碗內,加入調料,上籠蒸二至三小時,取雞蛋八個,蛋黃、蛋清分離、蛋黃攪勻蒸糕,與午餐肉共同剁成肉未,在橢圓形的盤內鋪成彎曲的路狀,再將發菜搓成細條,壓在路兩邊。將蛋清攪勻打成泡糊糊,放置路兩側作成雪山狀,上籠略蒸成形取出。這時將蒸好的駝掌取出,肉片放置在“路”的拐彎處,筋片撒在“路面”上,宛如駱駝行走過的蹄印。然后用鮮湯、佐料澆在肉筋上即成絲路駝掌,因有雪山相伴,故又名雪山駝掌。此菜雪山潔白,絲路彎彎;駝掌筋爛,肉酥可口,色澤淡黃,晶瑩透亮,味道鮮美。
NO10.瓜州三絕
飲鎖陽酒,品瓜州瓜,食雙塔魚,已成為安西飲食文化之歷史源流。鎖陽酒以鎖陽城出產的名貴藥材鎖陽精心炮制,具有固精壯陽,補血益氣之功能;瓜州出密瓜已有3000多年歷史。周穆王宴請西王母及諸候即有瓜州密瓜;雙塔淡水魚肉脂細嫩爽口。此三物并稱“瓜州三絕”。
去敦煌看盡了美景的同時一定要嘗嘗這些人間美味。
由重慶旅行社推薦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