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山關亦稱太平關,又被稱為黔北第一關,位于遵義、桐梓兩縣交界處,是川黔交通要道上的重要關口。原名婁關,后稱太平關。關名的來歷,源于古代對婁山山脈的稱謂。它是大婁山脈的主峰,海撥1576米,南距遵義市50公里,在遵義、桐梓兩縣的交界處,北距巴蜀,南扼黔桂,為黔北咽喉,兵家必爭之地。古稱天險。關上千峰萬仞,重崖疊峰,峭壁絕立,若斧似戟,直刺蒼穹,川黔公路盤旋而過。據《明史紀事本末》載,萬歷年間,總兵劉與播州土司楊朝棟曾激戰于此。人稱黔北第一險要,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說。
清咸豐、同治年間的黔北農民起義,都以全力占領此關。1935年(乙亥年)2月25日至26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與黔軍大戰婁山關前,經過反復爭奪,殲滅黔軍兩個團。揭開了遵義戰役的序幕。兩次婁山關戰役保證了遵義會議的順利召開,是我國重要的"紅色"基地。往南40公里是著名的遵義董酒廠。作為黔北第一要塞,婁山關景色秀麗,峭壁絕立,是眾多游客的常去之地。
毛澤東填有《憶秦娥·婁山關》詞一首,描寫紅軍指戰員英勇鏖戰的壯烈情景。現以行草手書體放大鐫于高14米,寬25米的大理石碑上,益增雄關聲色。
婁山關又叫婁關、和平關,是大婁山脈的主峰,海撥1576米,南距遵義市50公里,在遵義、桐梓兩縣的交界處。北距巴蜀,南扼黔桂,為黔北咽喉,兵家必爭之地。明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的平播之役,清咸豐、同治年間的黔北農民起義,都以全力占據此關。 1935年2月25日至26日,中國工農赤軍榜首方面軍與黔軍大戰婁山關前,通過重復搶奪,消滅黔軍兩個團。揭開了遵義戰爭的前奏。毛澤東填有《憶秦娥?婁山關》詞一首,描繪赤軍指戰員勇敢激戰的壯烈情形。現以行草手書體擴大鐫于高14米,寬25米的大理石碑上,益增雄關聲色。
婁山關上千峰萬仞,重崖疊峰,峭壁絕立,若斧似戟,直刺天穹,川黔公路回旋扭轉而過,人稱黔北榜首險峻,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說。清代聞名專家、詩人鄭珍、莫友芝等都吟詠過它。鄭珍贊嘆婁山關的雄險道:
山勢西來萬馬奔,大婁一勒九旗屯。天隨路人藤蔓峽,人共云爭虎豹門。舊日劉兵率飛過,六年黔國任翻傾。黃心無復將軍樹,空逐流移泫石根。
莫友芝在《亭遺詩》中也寫道:大樓高壓萬峰顛,鳥道才容一線穿。豈料養痛變成潰,翻今天險等虛傳。翦除勁旅勞三省,通塞殘籌費五年。始信大刀功榜首,其時斡腹競搶先。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