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實在是太大了,從寧夏甘肅到新疆青海,每一處都是好風景,異域風情讓人沉迷,西北旅游風光引人向往。青海的整個區域都處在青藏高原上,相對于新疆和西藏,青海顯的很淡定,很“安全”。青海的少數民族也有很多,當然還是以藏族為主,各種少數民族活動也獨具風土人情,去青海旅游其實花不了多少錢的,旅行社介紹一下青海的一些風俗和美食。
一、青海民族及當地習俗:
藏族是青海少數民族中的主體民族,從全國藏族分布看,青海是藏族分布最多的省(區)之一。藏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藏族歌舞旋律明快,節奏強烈、舞姿優美,動作豪放。賽馬、賽牦牛、射箭、摔跤、登山是藏族十分喜愛的傳統民族體育活動,給遼闊、寧靜的草原帶來了無比歡樂,更吸引了國內外旅游者前來觀看。同時,由于藏族風情、文化藝術深深地蒙上了一層神秘的宗教色彩,對游人產生強烈吸引力。
蒙古族主要分布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黃南藏族自治州和河南蒙古族自治縣,蒙古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古老民族。他們非常注重禮節,賓客來訪,全家人在蒙古包外恭迎,并用“霍人木”(全羊席)盛情招待。席間主人會拿出自己釀制的傳統飲料馬奶酒為客人助興。蒙古族熱情奔放,喜愛歌舞,每年七、八月間都要在草原上舉行盛大的那達慕大會。屆時,殺牛、宰羊,喝酒唱歌,還舉行射箭、打靶、賽馬、摔跤等活動。
回族是青海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多,分布較廣的一個民族,主要分布在東部和東北部。回族使用漢語文,口語里保留有一些阿拉伯語和波斯語成分,信仰伊斯蘭教,回族人民勤勞勇敢、能歌善舞、熱情好客。主要的節慶活動有開齋節又稱小爾德節,古爾邦節(宰牲節)又稱大爾德節和圣紀。
撒拉族主要聚居在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境內。生活習俗大多同回族相似,但也有自己的特點。據歷史考證,撒拉族先民700多年前從中亞撒馬爾罕遷到循化街子一帶定居,在長期的發展中形成了各種各樣美妙動人的神話傳說,給撒拉族這個民族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撒拉族的生活習俗、豐富的民間文化、多姿多彩的歌舞和民歌都已成為吸引游客前來觀光的風情旅游項目,加上當地孟達自然保護區的優美風光、十世班禪大師故居以及文都寺、古雷寺、街子清真寺、駱駝泉等景觀,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已成為我省極具開發價值的綜合性游覽區。循化十世班禪故鄉游,將成為我省一個內容豐富、項目新穎的新景點、新產品。
土族是青海高原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勤勞勇敢、熱情好客、能歌善舞,故土園接待點已成為省內極具吸引力的民族風情旅游項目之一。目前,互助土族民俗村以土族人民特有的生活習俗、互助特產的酩流酒、奶茶、別有情趣的輪子秋、安昭舞以及充滿濃郁生活氣息的敬酒歌迎來了一批批中外游客,給客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互助土族風情游已被確定為全省重點開發的旅游新產品。
二、青海飲食文化及風味小吃
1、“鍋榻”
青海地區人民的一種主要面食。鍋榻色澤鮮艷,滋味也好,是青海人民敬客的上等主食。鍋榻雖然只是一種不起眼的小食品,但它還有一段傳奇經歷呢。鍋榻在青海地區就日漸風行,品種不斷增加,花樣不斷翻新,口味也越來越好,并終于成為青海人民的日常主食和饋贈親友的佳品。
2、干板魚
傳統北京清真名菜始創于清宮御膳房,以羊里脊肉為主料,滑炒而成。特點是形似杏脯,色紅汁亮,質地軟嫩。食之香甜如蜜,回味略酸,為清真菜點中的 美饌。
3、手抓羊肉
青海的手抓羊肉,肉赤膘白,肥而不膩,油潤肉酥,質嫩滑軟,十分可口。一般就地宰殺,扒皮入鍋,待水開鍋,撈出即食。吃肉時或用手抓,撕食或用藏刀割食。
三、青海旅游值得注意:
1、藏區的酥油茶之類食品不太適合內地人腸胃,不能多吃。當地有待客的酥油茶空碗必重新添滿的習俗,故建議始終保持碗內酥油茶三分之二滿,如此既不傷害藏民感情又保護自己,建議攜帶黃蓮素之類止瀉藥。
2、西寧海拔兩千多米,青海湖大約3100米,如果去茶卡鹽湖,會路過橡皮山,海拔3817米。對于一般人來說,不會有什么高原反應,可以備點去痛片,感冒藥。青海旅游注意事項
3、必備物品:帽子、墨鏡、防曬霜、雨傘。青海紫外線非常強,一定要注意防曬;天氣多變,時不時就下雨、下雪、冰雹,所以雨傘一定要帶.
4、青海大部分干燥,為增強抵抗力應加強蔬菜水果攝入,切忌無節制地食用羊肉,一旦上火,將影響體力和健康水平。由于當地蔬菜水果出產不多,建議攜帶合成維生素,特別是維生素C。
5、多帶衣服:不下雨很熱,但是到了海拔高的地方還是有點冷的,需要一個薄薄的外套;下雨下雪后就很冷了,如果要看日出,請帶秋褲、毛衣、羽絨服;
6、在出發前往其他景點之前建議購買足夠的膠卷、電池、食品、藥品之類儲備,青海的其他城市很少有齊全的此類商品供應,即使有也十分昂貴
7、青海藏區青梨酒頗為醉人,飲酒以自己平日普通白酒酒量的三分之二為宜。
8、在市區買好礦泉水和食物。有時候一百公里都沒有可以買東西的地方。
友情鏈接: